大学生不文明现象:从_天屎之路_看校园文明缺失

大学生不文明现象:从”天屎之路”看校园文明缺失

大学生不文明现象为何频发?

近日,郑州和宁波大学的”天屎之路”成为网络热议话题,表面看是人与鸟类共处的生态难题,背后却折射出部分大学生的不文明现象。当白鹭粪便成为校园特色时,有人抱怨环境脏乱,却鲜少思索自身行为是否加剧了矛盾。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,为何会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、大声喧哗甚至破坏公物?这些不文明现象背后,究竟是管理缺失还是素质滑坡?

校园不文明行为的三大表现

1. 公共卫生觉悟薄弱

在”天屎之路”报道中,有学生戏称”不体会’屎’到临头的感觉,大学生活不完整”,这种调侃背后隐藏着对公共卫生的漠视。现实中,教室课桌涂鸦、食堂浪费粮食、宿舍楼道垃圾堆积等现象屡见不鲜。宁波大学虽有文创雨伞应对鸟粪,但更多时候,学生需要的是一把”文明伞”——主动维护环境的觉悟。

2. 公共秩序觉悟淡薄

凌晨喧哗影响室友休息、图书馆占座引发争执、共享单车随意停放…这些行为暴露出部分大学生缺乏换位思索能力。就像物理系学生计算”被鸟屎击中概率”一样,我们是否也该计算一下: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会给他人带来几许困扰?

3. 生态保护知行脱节

虽然90%学生认同环保理念,但操作层面却大打折扣。电子垃圾随意丢弃、一次性餐具过度使用、水电资源浪费等现象,与”天屎之路”上白鹭栖息的生态美景形成讽刺对比。专家说”夜鹭粪便证明生态优良”,而我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怎样的生态足迹?

重构校园文明需要多方合力

改变大学生不文明现象不能仅靠标语口号。宁波大学将鸟粪危机转化为文化符号的行为值得借鉴——他们用科学论文解构难题,用文创产品化解矛盾,用幽默态度接纳不完美。

学校应建立”参与式管理”机制,让学生从制度的遵守者变为制定者;社会需打破”考上大学就轻松”的错误认知,强化责任感教育;而作为当事人,每个大学生不妨自问:当我们在抱怨”天屎之路”时,是否也在某些场合成为了别人的”不文明制造者”?

正如澎湃评论所言,文明的真谛是”找到彼此接纳的方式”。从躲避鸟粪到学会共处,从指责环境到反思自身,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文明水位。毕竟,没有谁愿意生活在满是”天屎”的全球里——无论是 literal 还是 metaphorical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